发布时间:2024-06-25 22:32:50    次浏览
上世纪60年代,河北省行唐县一个村庄发生了一件大事,人专门为村里事务来信。
这件事要从村民高如意说起,那时候政策允许村民保留一些自留地,集体不出工的时候,村民会借用生产队的牲口耕种自留地。
1963年3月的一天,按照队里安排轮到高如意家用生产队的毛驴抽水浇地。被蒙住眼睛的毛驴正拉着水车转,突然栓驴的绳套与水车挂钩脱落,毛驴脱缰后乱走,竟掉进了机井里。
高如意赶忙去找人,等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驴拉上来,却发现它已经死掉了。毛驴可是集体财产,那年头没有机械,很多农活都要靠这些牲口,这件事引得社员们议论纷纷。
好在通情达理的人比较多,认为这件事并非主观故意,有很大的偶然性。最终生产队定性为“天灾人祸”,对高如意一家进行了批评教育。这件事本该到此为止,不料到1966年有人翻了出来,指责高如意“破坏集体”,要求他赔偿。
一海豚体育APP头毛驴价值几百块,高如意哪能赔得起,但他自知有错在先,表态说:“钱是没有,家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拿去抵扣吧。”至于“破坏集体”这个“罪名”,高如意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,内心非常憋屈。原本就很困难的家庭,也因为这件事弄得家人总是哭哭啼啼的。
但神奇的是,不久后时任中央秘书长的却来信指示:“按照天灾人祸处理。”于是生产队没人敢再为难高如意。但是村民们不理解,一个人怎么会为一个普通农民说情呢?
高如意1919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,没有上过学。14岁那年父亲去世,他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,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,过得异常凄苦。少年时期,高如意曾亲眼目睹过日军的暴行。
1938年2月14日,日军为了报复抗日武装,派出300多人包围行唐县上碑,他们冲入村庄后见人就杀,见房就烧。此次暴行导致50多名无辜群众被杀害,200多间房屋被烧毁,史称“上碑惨案”。
高如意也被日军抓去干苦力,不仅挨饿受冻,还时常遭到日军的虐待。为了保命,他带着母亲逃到了20里外的亲戚家中,从此走上了反抗的道路。
行唐县是革命老区,这里的人早在1927年便建立了支部。抗战爆发后,这里是晋察冀边区腹地东南的屏障,也是八路军与日军对抗最激烈的地方。
尽管日军对行唐进行了多次“扫荡”,但这里的人民并没有被吓倒,他们坚定地支持八路军。高如意从那时起就帮八路军站岗放哨、送情报、运粮食,是当地积极的抗日分子。
抗战胜利后,高如意原本以为可以过上安宁的生活,但不久后又挑起了内战。为了保卫家乡,高如意告别母亲,加入了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一团(后来该部被改编成二野五兵团第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六团)。
高如意随部队转战长城内外,强渡黄河天险,千里跃进大别山,参加淮海战役,屡立战功,从一个淳朴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坚强勇敢的战士,不仅光荣地入了党,还当上了班长。在淮海战役围剿黄维兵团时,高如意带领5班战士猛打猛冲,直捣敌人纵深阵地,俘虏了50名敌军,一战成名。
三大战役后,东北全境解放,华北大部分地区也被解放,敌我双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。此时国明党一边妄图凭借长江天险顽抗,一边发出求和声明,企图争取时间,集结兵力与决战。
针对敌人的和谈阴谋,毛主席发表了《关于时局的声明》,提出包括惩办战犯、废除伪宪法、改编一切反动军队等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。同时中央命令二野、三野约100万兵力,准备进行渡江作战。
1949年2月,16军接到命令开往长江北岸的安庆附近参加渡江作战。当时他们面临着不少困难:
其一、渡江首先需要船只,敌军撤退时已经将江面上所有船只拉走,同时不断用飞机和大炮炸停靠在江面上的船只。只能发动群众,借用他们藏起来的小船,同时安排人员制造船只和排筏。不久,16军便筹集到300多条船,数量如此庞大的船集结在一起必然遭到敌人的轰炸。
其二、船找到了,但怎么将它们隐藏起来躲避敌人的轰炸又成了一个问题。为此,16军组织人员挖出了20个30米见方,既能防空又能隐蔽的船坞。同时,他们还在内湖与长江之间挖出了两条2500多公尺长的沟渠,抽水进去后作为船道。为了完成这一任务,战士们每天有十五六个小时泡在泥浆水中。最终16军在敌人眼皮底下,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船藏了起来。
其三、16军中大多数是像高如意这样的北方战士,不会游泳,很多人甚至没见过长江这样波澜壮阔的大江。别说战斗,就是在船上站一会儿就会晕船,几乎要连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了。战士们找来当地有经验的渔民指导,从游泳、划桨开始训练,天天泡在水中,直到掌握水上作战的全部本领。
1949年4月20日,政权拒绝在《国内和平协定》上签字,和平谈判破裂。21日,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下令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”。
当天下午,120门大炮对对岸敌军阵地进行火力急袭。17时整,随着野战军司令部一声令下,16军两个突击团的大小船只如箭一般向对岸驶去。
在谁担任突击团的问题上,16军军长尹先炳颇为头痛。46、47师都要求担任突击任务,如果派一个整师去,另一个师难免有意见。如果每个师抽出一个团出来,指挥上又难以协调。
一天,侦察排在江心洲上抓住了几个俘虏。经审讯,他们交代了对岸的兵力部署和火器配置等重要情况。这下尹先炳心里有底了,他决定由46师136团和47师139团联合组成突击队,并由47师师长李觉统一指挥。因为他曾担任过46师136团团长,对两支队伍都很熟悉。
高如意所在的7连是136团的突击连,他看着左右兄弟部队的船争先恐后地追赶,便指挥全班战士们奋力划桨,冲在了最前面。但他也成了敌人重点“照顾”对象,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,子弹从身边呼啸而过。突然一颗炮弹打在船舷边,一名战士牺牲,高如意和另一名战士负伤,船工也被炸晕。
高如意接替船工掌舵,指挥着战友们继续划桨。船工醒过来,看到高如意的左手鲜血直流,便努力爬起来接过了船舵。为了加快速度,高如意顾不上疼痛,取下头盔当桨划水。
靠近岸边,水太浅船速减慢。高如意大喊一声:“同志们,跟我上!”便跳入水中,带着全班向敌人阵地扑过去。率先冲上岸的战士被敌人的重机枪压得抬不起头来,在这样关键的时刻,每耽误一分钟就会有很多战友倒下。
高如意当机立断,带着一组人吸引敌人火力,同时让机枪手占领有利地形,压制敌人火力。五班的机枪打响后,敌人火力全被吸引,高如意便带领战友们迂回到敌人地堡侧后,扔出几枚手榴弹将敌人炸哑火。
后续部队赶来后,高如意的左手臂已经痛得不听使唤,但他把枪挂在脖子上,用右手握枪,继续朝敌人的阵地猛冲过去。五班战士在他带领下又占领了一个无名高地,敌人见冲过来的不多,发起了反攻。
高如意鼓励大家:“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集结,咱们一定要守住阵地。”他们连续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,排长赶来时看到他已被鲜血浸红的军装,问道:“高如意,你受伤了?”
高如意笑着回答说:“轻伤,不碍事。”排长立即让卫生员为他包扎,刚包扎完,敌人又冲上来了。情急之下,高如意抓起枪说:“排长,你们在正面牵制敌人火力,我带人从包抄到敌人后面去怎么样?”
“好主意,不过,你的伤……”还没等排长说完,高如意便冲了出去。不一会,战士们隐蔽靠近敌人身后,他们射出一梭子子弹后大叫一声:“缴枪不杀,优待俘虏。”60多名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吓懵,纷纷举手投降。
到4月22日拂晓,16军4万多人全部渡江,300多条船没翻一条,圆满完成渡江任务。
在渡江战役中,高如意是安庆段第一个登上长江南岸的战士,战后他被评为“渡江特等战斗英雄”,5班荣立集体一等功。后来高如意被媒体誉为“渡江第一人”。
1950年秋,高如意被选为二野战斗英雄代表,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。、、贺龙等人亲自为他们送行,还一起合影。刘邓首长还送给每位英雄一张自己的照片。
在北京,高如意等人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的亲切接见,这是他永生难忘的时刻。会上,周总理讲到了朝鲜战争的情况,敌人将战火烧到我们家门口,危险着我们国家的安全……
代表们群情激奋,纷纷喊着“打败美国侵略者”等口号。高如意原本打算返程途中回家看望母亲,但听到这一消息后,迅速返回了部队待命。1951年1月上旬,高如意随部队入朝参战了抗美援朝战争。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46师于1955年10月才回国驻防吉林省。当时国内剿匪战争也基本完成,正在按照中央命令进行现代化、正规化建设,要求精简机构和冗员、加强技术训练、提高部队质量。这也是第三次大裁军,全军共精简员额23%左右。
当时已经担任连长的高如意得知中央的政策后主动提出复员,组织原本安排在当地当科长,但高如意认为自己没文化,入伍后才学会识字,领导不好地方工作,加上他离家10年非常思念母亲,要求回家乡去。
回乡后,当地民政局帮高如意安排工作,并征求他的意见。那个年代的人比较单纯,凡事考虑大局,量力而行。以高如意的条件选公安局这样的单位并非难事,但他觉得自己没文化,会耽误事,最后竟然选择了县搬运站当搬运工。
已经36岁的高如意威风不减当年,干起活来不输20出头的小伙子。他每天都忙得汗流浃背,同事都感到不解:“以你这样的条件何必来吃这份苦呢?”
高如意却笑着说:“俺享不了那份福!”其实他心里想的是,荣誉都是过去的历史,是与牺牲的战友一起获得的,如果靠着过去的荣誉生活那算什么英雄,怎么对得起牺牲的战友?况且现在国家很穷,如果大家都想坐办公室,国家又由谁去建设呢?
高如意在搬运站奋战了好几年,突然觉得左胳膊越来越痛,甚至连抬手都很困难,根本无法工作。到医院检查之后才知道,原来是渡江战役受伤后,一块弹片还留在手中。做完手术后,高如意留在家中休养了半年,不料正准备回去工作时,搬运站却解散了。
从此,他只能带着家人在本村生产队务农,重新扛起了锄头。那年头农村生活很艰苦,但高如意已经成家,还有三个孩子,凭借自己的力气挣工分养家,日子过得非常安定,他内心非常满足。
别看高如意在战场上无比勇猛,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个憨厚十足的农民,凡事顾全大局,服从分配,任劳任怨。他从来不会向人吹嘘他在战场上的经历,即便回乡好几年,村民们也只知道他当过兵,并不知道他的具体经历。
直到1963年3月的那天,毛驴掉到井里,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。3年后,他被指责“破坏集体”,要求赔偿毛驴。高如意越想越觉得委屈,自己参军近10年,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,怎么会“破坏集体”呢?
高如意决定找部队老领导求助,那时候农村消息闭塞,根本找不到老领导的动向,只是从报纸上得知当年二野政委正在中央工作。高如意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写了一封信,没想到他很快就回信作出了指示。
让村民们惊奇的不仅仅是的回信,而是高如意这个平日里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农民,竟然是“特等战斗英雄”。大家从他家里找出13枚勋章,才揭开了他的真实身份。
“成名”之后,高如意仍然像平时一样劳作。回乡数十年,即便在最为困难的时候,他也没向组织伸过手。有时候民政部门会发来一些救济品,他总是少要或者不要,让给其他困难群众。3个儿子也没能沾到他的光,都在家务农。
1990年,高如意收到老部队16集团军发来的信件,邀请他参加“晋冀鲁豫军区45周年军庆”。那是他离开部队35年第一次“回家”,他在儿子陪同下赶往长春,但因为身上穿得破破烂烂被宾馆的门卫拦住。
不管高如意怎么解释,门卫就是不让他进,并说道:“里面开会的都是高级首长。”争吵多时,高如意无奈之下只能拿出自己用布包好的13枚军功章想要证明自己的身份。一名负责会务的干部刚好路过看到,证实了高如意的身份,门卫才放他进去。
此时,高如意的战友们大多已是将军、局长、书记,但他们见面后仍如同亲人一般,紧紧地抱在一起。
1999年国庆,已经80岁的高如意收到邀请,赴北京参加国庆活动。他登上城楼,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,之后又受到人接见。
高如意的一生只有两个身份,在战场上他是勇猛的战士,立下赫赫战功。脱掉军装,他甘于平凡,成为一个普通农民,凭借自己的力气建设家园。高如意用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和朴实无华的农民生活,向世人展示了革命军人的本色。他对革命的无私奉献,对名利的淡泊,让人肃然起敬。